|
玉雕的“锦灰堆”知多少!锦灰堆又名八破图,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,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,包括集破、集珍、打翻字纸篓等方式。起于元,盛于清末。何为锦灰堆:“颠倒横斜任意铺,半页仍存半页无。莫道几幅残缺处,描来不易得相符。”诗中所描写的,就是我国书画史上一种特殊的画种——“锦灰堆”。关于“锦灰堆”的说法,最早起源于何时,无准确文献记载。相传是元代与赵孟頫齐名的画家钱选一次醉酒之后乘兴而起,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下酒菜吃剩残物,如蟹脚、蚌壳、莲房、鸡翎、鱼刺等信手绘制成一幅横卷,并挥笔题款“锦灰堆”。这可能是“锦灰堆”最早的历史记载。 还有一说,“锦灰堆”起于明代,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,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,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,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,是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。创作“锦灰堆”,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,形状不拘、然后就中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,诸如旧书的残页,揉皱的画幅,发黄的报纸,甚至门券邮票等等,只要上面有书有画即可,而且大多还是破烂的面貌,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,这大概就是“锦灰堆”名称的由来。 在这一领域被公认的能手,是画了六十多年的郑达甫先生.三四十年代流行沪上的"锦灰堆"之作,大多是郑先生手笔。当时上海有个福建商人杨渭泉,好笔墨而不善画。他结识了郑达甫后,便使了个移花接木的歪招,干脆延留郑达甫在家,专门为其代笔作画。而郑达甫此时生活窘迫,有人邀他代笔,自是欣喜。有了稳定的代笔人,精于谋划的杨渭泉,便以自己的名义大登广告,吹嘘自己工于绘制“锦灰堆”。每幅画出售所得利润,杨郑二人六四分账,郑达甫还要自费购买笔墨颜料等。这种奇怪的合伙生意一直做了20来年,杨渭泉一直坐享名利。后来战乱一起,失去了绘画生意的客源,郑达甫成了“废角料”,杨渭泉便毫不留情地把他赶了出去。 因此,在古玩市场中流通的工笔绘制“残画”,凡落款为“古闽杨渭泉”的,皆是郑达甫的旧作。解放后,这段隐秘被人捅破,他所绘“锦灰堆”被邀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,首次回归主人名下。郑达甫也随即被上海市文史馆聘为馆员,受到人们的尊敬。 由于绘制“锦灰堆”艺术、技术要求高,绘画者需多才多艺,要善写真、草、隶、篆,能模仿各家字体,善画花鸟鱼虫、山水人物,熟用碑拓、篆刻等绝活。故“锦灰堆”制作难度大,耗费时间长,以绘制“锦灰堆”的画家极少,这一传统技艺已濒临失传。2013年5月“锦灰堆”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 近年来,当代优秀的玉雕大师们,在创作中借鉴了“锦灰堆”的艺术表现手法,对所谓“垃圾材料”独运匠心而另辟蹊径,变拙为巧,点石成金,创作出有历史沧桑感的作品。将“锦灰堆”运用到玉雕当中,非常考验玉雕师全方面的技艺。花鸟鱼虫、山水人物,碑拓篆刻等都要精通,不光能写能画,还要能雕,所以这对玉雕匠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!故“锦灰堆”制作难度大,耗费时间长。还要针对玉料的绺裂、僵皮等因素因材施艺,把所绘画的图案联合起来,将玉石表面不好的、甚至僵化的皮色绺裂一一利用融会贯通。只有当雕刻师具备了绘画功底、雕刻功底、内在功底这三个玉雕创作基本功时,才能成为一名具有独立创作的雕刻师, 再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才会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雕刻师。而“锦灰堆”玉雕题材作品,是在以上技艺中的一种升华。首先要保持“锦灰堆”作品陈旧古朴的一面,还要展现出穿越时空般的表现力。 恒艺轩微信:15101136591 |